#秋日生活打卡季#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新政权,给当时中国带来新思想,很多知识分子

爱生活的自留 2024-09-01 13:02:50

#秋日生活打卡季#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新政权,给当时中国带来新思想,很多知识分子对苏俄模式态度不一。1925年,胡适与徐志摩都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回国后两人对苏俄的态度大相径庭。 - 徐志摩的观点与经历: 徐志摩对苏联体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苏联严控自由、充满暴力,对人民和私产毫无尊重,知识分子稍提意见就会被视为异类,甚至生死不知,财产被随意掠夺,领袖高高在上。而且苏俄政府对书籍、报纸内容严格管控,与宣称的尊重俄国文化相悖。其学校教育以各种主义式教育为主,不重视知识传授,而是强调阶级成分和斗争,在孩子心中埋下阶级仇恨的种子。 徐志摩在1925年3月路过苏联,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考察,访问了很多人和地方,看到了与他之前想象不同的景象。比如他看到当地人民生活困苦,小孩在车站讨钱,社会景象凋敝,文化遭到破坏(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书不让卖,很多重要文学家或离开或生活窘迫,一些墓园被破坏),原本应生活优越的大学教授生活艰难,而一些服务人员却态度高傲等。1925年秋天,徐志摩担任《晨报副刊》主编,发起“苏俄仇友”的讨论。他虽承认俄国革命伟大,但对胡适所认为的“乌托邦实验”的理论基础与实验可能性提出质疑,认为苏联在接待外国名人时会制造虚假繁荣,还对苏联革命产生的牺牲是否值得以及苏维埃制度能否在中国土壤下茁壮成长提出疑问。 - 胡适的观点与经历: 胡适在苏联只待了三天,但对所见到的一切都非常认同。他认为苏联模式是长官独裁式政府,但效率更高,他相信经过一代人接受新式教育后,国家会走向民治。他不赞同徐志摩保守的英国史自由主义观点,认为世上很多主义都没有充分学理依据,如资本主义、国家主义、政党政治等。对于共产主义消除人民创造性一说,他也不以为然,认为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有天才多的人总是会努力向上的,而大多数不上进的凡民,财产公有私有对他们并无区别。对于徐志摩提出的牺牲质疑,他认为没有人不希望有不流血不流泪的改良主义,但历史证明唯有武装革命才有成功可能。 1926年,胡适受邀赶赴伦敦,取道西伯利亚铁路,出席中英庚款委员全体会议,途中在莫斯科游历三日。他参观了莫斯科的革命博物馆、监狱以及莫斯科中山大学等,苏俄革命和建设的新气象让他看到“伟大的政治新实验”。他与芝加哥大学教授梅里姆研讨苏俄劳农专政,同意梅教授观点,相信苏俄能在新教育模式下实现专政制度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 #历史感悟分享# #历史的启迪分享# #历史启迪分享#

0 阅读:29
爱生活的自留

爱生活的自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