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之间到底是要边界感还是要向下兼容?
涵涵万花筒
2024-03-22 16:06:46
故乡别来无恙,张沛的委屈,愤怒,难过,尴尬在此刻我狠狠共情了,看到了平行时空的自己。
青春的懵懂和一切美好硬生生被粗暴扼杀和解读,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如果非要问,答案就是几句车轱辘话:
“什么年纪就该干什么样的事”
“都是为了你好”
如果说这是以爱之名的绑架言过其实,但这份沉甸甸的爱也足以叫人窒息!以为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但这里面究竟是爱多一点还是面子多一点恐怕也经不起灵魂的拷问。
在多数中国式父母的逻辑里,总喜欢用自己并不那么成功的经验甚至是失败的人生经历作为指导下一代的成长指南。以为这样就是帮子女绕过人生弯路,找到人生坦途,实际是打造了一个精神牢笼牢牢将子女控制。父母的过度参与让爱和亲情失去了分寸,甚至变成一种无法言说的伤害。模糊了边界感的亲情也让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对于当年来自父母当众的一巴掌张沛至今内心无法无法释怀太能理解了。当年一巴掌扇的有多鲁莽和草率,内心留下的阴影就有多大,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轻轻带过的。虽然他们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当得知张沛要在北京买房后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子经济上支持一下,但这种典型的牺牲式教育的结果就是他们认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节奏去支配张沛的人生而从没有真正考虑张沛想要什么。
所以张沛要好好学习,要去北京,因为这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合适距离。拉开物理距离成了年轻人远走他乡与父母保持边界感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个方案看起来理所当然又没有愧疚感。
至于要不要向下兼容?时代的不同,文化的缺失和认知的高度让所有沟通变得困难。向下兼容的能力还需要强大的经济能力和稳定的内核去支撑,否则一切皆枉然!
看到过一句话印象很深:“亚洲父母给的爱刚刚好,就是没有好到快乐的成长,没有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又没有差到让儿女不孝,刚刚好够痛苦一生”
0
阅读:0